12天8亿,《默杀》的票房涨势大幅超出映前预期,暑期档终于被点燃。

舆论场同样热闹。《默杀》豆瓣评分从6.9下降到6.6,差评集中在这部电影议题杂糅“Buff叠满”,却一个都没讲好,五星评论赞其尺度大,“看得很爽”。

全员恶人的设定、杂糅且尖锐的社会议题、“大尺度”感官刺激,再加上不断反转的剧情,似乎这部2小时的电影,每五分钟单剪出来都能当作一集付费短剧。

如果说去年暑期档《消失的她》《孤注一掷》接连大爆,还能归于大家对悬疑犯罪片的热情回归,到了剧情杂糅、尺度更大的《默杀》,已经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主流观众对新一代“奇观”大片的偏好:以社会话题为引子,提供最直白的感官刺激。这种新奇观电影,也是当下最能吸引观众的“情绪电影”。

在中国电影市场,“奇观”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春节档《热辣滚烫》里的贾玲其实也提供了一种难以复刻的“身体奇观”,并配合当下的女性主义叙事,引发最激烈的讨论和浓烈的情绪冲突。

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

《默杀》的成功,则为当下悬疑犯罪片的指出了一条极具潜力的产业化路径:比起长达数年、结果还不可控的剧本打磨,取材于真实事件,充满视觉刺激的“奇观电影”才是更高效的爽点机器。

《默杀》改编自导演柯汶利自己的同名处女作,由于主演深陷丑闻,那部处女作只在电影节公映过。今年2月,《默杀》在马来西亚开机,4月杀青,从开机到上映只用了半年,虽有前作铺垫,速度之快还是令人乍舌。对于校园霸凌、花圃埋人、榔头锤人等具体奇观的集中展现,不仅为短视频营销提供抓手,购票转化率也直线上升。

或许有人担心,这种不断堆砌奇观的电影,有一天也会让观众产生疲劳。正如豆瓣高赞短评所说,《默杀》给中国电影下了一剂猛药,“对电影市场来说更像是一种透支疗法”。但在那之前,最重要是先让观众进场,让他们在电影院里感受到其他社交场所难以复刻的体验。

至少在这一点上,《默杀》做到了。

《默杀》:一部短剧式电影

太平洋小岛一座女校的楼道里,小彤(王圣迪饰)被四个女孩用胶水像受难的耶稣一样“钉”在墙上,嘴巴被胶水一点一点糊上,浑身动弹不得。路过的同学冷眼看着这一切,不曾伸出援手。

不断怼脸的霸凌镜头过后,母亲李涵(张钧甯饰)赶到现场,哭着从墙上“撕”下女儿,为其剪掉已经黏到无法梳理的长发。

镜头一转,三位霸凌者到一处荒废的古堡玩耍,配合着恐怖的BGM和不断地闪回、跳吓,她们一个个轮流被一位穿黑色雨衣的神秘人用锤头敲死。

五分钟霸凌、十分钟反杀,《默杀》开篇便以极快的节奏和铁锤敲头的血腥镜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。

导演柯汶利曾说,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:一位妈妈寻找她失踪的女儿,最后罪犯家中的床底找到了被碎尸的女儿。但是在罪犯杀人的过程中,全楼的人听到了动静,却都无动于衷。

或许是因为想展现“平庸之恶”的主题,整部影片的悬疑感并不强,观众不仅很容易在开头猜中凶手,知道凶手的作案手法,甚至影片也直接在中途就揭开了谜底。之后多重议题元素补足了剧情,造就了不断反转、奇观众多的短剧式电影,但也和短剧一样,主题并不明晰。

通过几个主角,该片牵扯出诸多社会话题度极高的议题,李涵与女儿小彤间还有遭受家暴的困境,警察戴国栋和儿子吴望是原生家庭的伤痛与跟踪偷拍的青少年犯罪,围绕着校长还有权钱勾结、诈捐等议题。

整部电影的逻辑和人物塑造都为了“反转”服务。

光是主角李涵的形象就经历过多重反转,一开始是疼爱哑巴女儿甚至不惜在学校做工的慈爱母亲,之后又是家暴自己女儿的恶母,结局峰回路转又变成因为被丈夫家暴的可怜人。不止是李涵,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在承担着机械的反转功能,不断给观众以看下去的“钩子”。

另一个吸引观众的特色是大尺度。

霸凌者死后被塑料裹身吊在礼堂示众。李涵在林在福丢弃的黑垃圾袋里,翻出三具霸凌者的头颅。林在福的女儿惠君被霸凌致死,从礼堂屋顶直直摔下,浑身是血。

这些大尺度的视觉场面,在电影中频繁出现,再配以紧张刺激的BGM,营造出B级惊悚片的氛围。

大部分片段并不直接推进剧情,最大的用处就是在剧情中不断闪回,提供感官刺激,并被截成小段,配以快剪,在短视频平台上达成一个又一个百万赞。

2024 ilanmeis.cn 冀ICP备20014399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