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的法律上以及中国文化的“喜剧笑点”上的不同,也成为华语电影出口困难的一个门槛。

国内上映的西方作品有着同样的问题。

不论是有着大制作却内容差强人意的《拿破仑》,还是网上热度高、票房低的《芭比》,都代表着,国内最广大的观众,难以和这些“遥远的议题”发生深刻共鸣。

02

“刘德华”

在展厅里,Sir还看到了两家香港电影公司:寰亚与英皇。

也不知道是一种巧合,还是“刘德华”的脸就是港片的金字招牌。

这两家公司都分别用了刘德华的《危险航线》《怒火》的海报,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。

就在Sir在英皇电影的摊位前停留时,却来了一名来自伦敦的商人Talal Malik,主动聊了起来。

Sir问了同样的问题,如果要买中国电影,你们会挑什么类型的电影?

他指了指海报上的刘德华,用简单英语解释说,“刘德华No.1,成龙No.1”,在他们关注的视线与喜好里,依旧是我们都看腻的老几位,还是这种枪战、功夫片。

但,很快,从他嘴里又说出了另一个名字:吴京。

“年纪比他们要小的那个演员。”

作为只看过《流浪地球1》的他,对于吴京的名字却印象深刻。

他说,除了之前的功夫片,现在的西方观众也还是喜欢大制作的科幻片。

在Sir问到关于中国文艺片与商业片的选择时,他对Sir说:文艺片这样的电影,很小,你可以记住它要表达的东西;对于那些动作片来说,很大,你能够享受其中,却容易忘记这里在说什么。

而往往只有这样的“big movie”,才能在国际上卖得动。

而对于现在的港片来说,并不能完全符合动作片+大制作体量。

这几年香港电影也在琢磨着它的“可持续发展”,如何走出去:一方面,在政府加大扶持香港地区与内地合拍片的利好政策;另一方面,香港电影基金会又在扶持许多年轻导演的电影拍摄,产出着许多前卫的、有着自我表达的电影。

并且,在疫情后,香港电影产量也恢复常态,电影的发行量从2022年的27部增加到了2023年的46部(数据来自经贸研究《香港影视及娱乐业概况》)。

但,如果想完全靠纯港片打开海外市场来说,让投资少、制作小的香港电影,要产出具有科技感的大片制作并不容易,所以,想要卖得好,还是再以硬桥硬马的真功夫打进国外电影市场。

这种短小精悍的打法,是一直行之有效的。

《九龙城寨》在17号戛纳首映场里,听在现场的小伙伴说,电影每到打斗的精彩阶段,都会有人鼓掌。

也可以说明,香港的功夫片在海外一直都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。

除了功夫片,今年引发热议的《年少日记》,或是还未上映的《破·地狱》《误判》,这些宣传在戛纳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见。

并且,在这一次戛纳电影节的论坛里,也有香港制作公司向海外电影制作方喊话,希望能寻求海外拍摄的合作。

在戛纳的海滩上,成龙的《飞鹰计划》在沙滩电影院的荧幕上亮起时。

这一幕,不禁让Sir觉得有些动容。

港片的“出海”似乎依旧是每代电影人都必争之事,也是必须要走的未尽之路。

03

本土化

在今年的戛纳,台湾电影《白云苍狗》进入了导演双周。

2024 ilanmeis.cn 冀ICP备20014399号-3